鋪紅毯、送菜肴、遠程視頻直播表思念 在互聯網+時代讓殯葬文化服務更有意義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有史以來,殯葬文化就深受重視,殯葬服務要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情感支持,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陵園里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都是清晨工作,按照不同分工開展不同服務,但都需要細致嚴謹。
但陵園要做好,就要滿足不同層次的群眾需求,就得要求各陵園拓寬服務范圍,做好一條龍服務,隨著需求來適應市場變化。不僅要有開放式的殯儀館,還要有細節化的東西,如免費班車,約定的時間去接客人,清晨給大家準備免費的熱飲,準備足夠的掃墓專用小毛刷,以供人們需要。
市民陳先生就很推崇仰義西郊公益性生態公墓里的人性化服務,他感覺“特別靠譜”,在葬禮的前幾天,陵園的工作人員會給他打電話,提醒帶哪些證件,什么時間節點該做什么等細節,如果因為墓碑有一點小瑕疵,提出擦碑服務,也會有專業的人幫你一起去完成,你的心情會感受到溫暖。
殯葬服務也可互聯網
時代在進步,殯葬方式也在改變中,民政部在去年推出“互聯網+殯葬服務”方案,預計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殯葬服務機構實現信息化辦理,逐步開展遠程告別、網上祭奠、網上預約預訂等線上線下互動服務。這項方案的提出讓很多遠離家鄉的親屬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祭祀親人。
遠在香港的鄧先生,年初就通過遠程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祭祀。在公益性生態公墓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在親人的墓前送上鮮花,點上蠟燭,擺上食物:蘋果,可樂,日式料理,還有上海菜和溫州菜,并替代鄧先生讀表達哀思的文字,替親屬削蘋果送給親人,整個場面感動又肅穆。雖然不能親臨現場,但感覺親人被尊重被很多人愛著,思念之情得到安慰。
除了通過網絡進行祭祀,民政部也提倡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實現殯葬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拋棄固舊的墓葬方式,樹葬便是其中之一,市民李女士就因親人實行樹葬而全程受到暖心的免費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