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你知道么?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 節的 習俗 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 禁火 、 掃墓 ,還有 踏青 、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 清明 節要 寒食 禁火 ,為了防止 寒食 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 節日 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 踏青 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 節日 。
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飲菊花茶養生篇
清明時節,天氣溫暖、陽氣生發,此時可選擇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飲用,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借此將一個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寒邪散發。
不同菊花做茶時作用不同。貢菊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白菊疏散風熱的效果最強,可降火,對肝火上亢、頭昏腦脹等有緩解作用;杭菊清熱利咽的效果最強,咽喉腫痛者時可選用;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最強,對緩解上火導致的口腔潰瘍、牙痛、口臭都有效。但因菊花寒涼作用較強,建議適量飲用,以免造成胃部不適、大便稀溏等不良反應。